张作霖乃北洋末代军阀,民国风云人物,出身东北贫寒。幼时为商贩、兽医,乃至马贼,后受清朝招安崛起,终成掌控东北的“东北王”。
张作霖地位提升后,吃穿讲究。厨房每日有十余厨师忙碌,供帅府伙食。他用餐时喜东北农家菜,又因地位提升,菜品奢侈与普通并存。
【豪华的大帅府厨房】
张作霖大帅府位于奉天大南门里,为王府式建筑。厨房有13位大厨,含西餐与中餐厨师,另有摆台小工和帮厨。府中规矩严,厨房人员须剃光头,以防头发落入食物。
其次,大帅府炉灶需24小时燃煤,采用砖砌灶。晚八点后禁动火,无人可令厨师烹饪。用水则接自来水,有专人管理,另备有洋井以防万一。
虽未发明冰箱,大帅府已用自制土冰箱,以冰窖冰块制冷。调味品同其他豪门,用三清汤,另加日本进口瓶装味精提鲜。张作霖对食材亦极讲究。
蔬菜与菌类如口蘑、元蘑、松蘑、猴头、冬菇、木耳均为必备,有专人采购并种植,每日送大帅府经严格审查,不合格者,无论大小或新鲜度,皆弃之。
燕窝需选用官燕或血燕,确保品质。
银耳需为纯白纯耳,不得含有任何杂质。
鱼翅的选用标准为其重量必须达到四斤及以上。
海参乃上等之选,尤指黑翅参,品质卓越。
用油需专一,不同菜肴选不同油;严禁混用,且油只可用一次,油炸后的油务必丢弃,不可重复使用。
餐具讲究,用景德镇蓝花细瓷,张作霖果碟为银制,筷子为象牙。饭菜以檀木方盘送至各房,凉菜于房内煤气灶加热。送饭过程禁语,防口水溅入。
厨房常备七桌饭,供张作霖、卢夫人等七人,每人一桌为“上饭”。张作霖偶与其他太太共餐则加菜。账房与跑腿者各一桌,食“下饭”。
上饭规格:张作霖及夫人享四盘四碗,少奶奶们则为四盘两碗。
下饭提供四碗规格,满足用餐需求。
大帅府宴请时,厨房需精心筹备宴席。厨师们极为用心,关乎府邸颜面。宴席菜品多达400余种,含燕菜、鱼翅、熊掌、海参及鸡鸭鱼肉、海鲜等,素菜亦备。
【吃的简单但有时候也讲究的张作霖】
喜爱品尝农家菜,偏好那些源自农村、用传统方式烹饪的佳肴,它们味道地道,食材新鲜,让人在品尝中感受到乡村的淳朴与自然的馈赠。
1912年,张作霖任27师师长后讲究吃穿,但他自幼吃农家饭,长大后仍喜农家菜,如炸丸子、灌肠等。他也爱炖菜,故厨师霍万里常为他烹制这些菜肴。
早餐包括高粱米粥、燕菜粥,搭配粗菜并佐以大酱。
午餐晚餐依季节配时令,张作霖重视此道,春夏秋冬新菜上市,必令其现于餐桌之上。
春季菜品有炒豆芽、木须肉等;夏季含炒青椒、虾仁炒菜等;秋季包括炒芹菜、冬笋炒鸡片;冬季则有溜豆腐、红焖鸡、栗子鸡等。
张作霖有时单独用餐,此时他的餐食包括青菜碟、鸡蛋酱肉、酱豆腐、土豆丝炒肉、萝卜丝干豆腐及木耳白菜等菜肴。
张作霖用餐时爱将喜食菜肴夹给他人,如蚕蛹,但张学良不喜。且他要求餐桌上不得掉饭粒,掉落必须捡起食用,此规矩同样适用于他人。
宴席极为注重礼仪与细节,从菜品选择到餐桌布置,每一步都精心策划,力求完美,彰显主人对宾客的尊重与盛情。
大帅府非日常用餐地,常用于应酬设宴。张作霖重面子,对菜品极讲究,曾亲赴奉天德意楼请主厨赵连璧回府,任厨师长,全面负责厨房事务。
赵连璧保留张作霖等喜爱的农家菜,增添个人擅长饭店菜,并依张作霖要求创新精致菜品,且虚心求教其他大厨,不断扩充大帅府菜单。
宴席上,张作霖要求严苛,必食鲜前熊掌且需成对,左掌留予夫人。有南方客时,厨房需备江南佳肴数道,以悦宾客,亦显张作霖之颜面。
1924年,张作霖庆寿,虽惯例过虚岁应在1923年,但他选择1924年3月15至17日大办。期间,他邀民国各界人士,以奉天城内最大的剧场会仙大舞台招待来宾。
高官赴帅府食燕菜席,主菜为燕窝;其余官员于督军署享翅子席,主菜为鱼翅、海参;普通客人则在会仙大舞台用餐,品尝一般酒席。
五十大寿菜单包括:一品燕菜、扒熊掌、烤填鸭、火腿龙须及汆蛤什蟆油,道道经典,彰显寿宴尊贵。
【最后的晚餐】
1928年,因北伐军进逼及日军压迫,张作霖计划退回关外。6月3日,他乘火车返奉天,途经山海关时享用晚餐,这成为了他生前最后一顿正餐。
六个菜包括:肉丝烧茄子、猪肉炖豆角、榨菜炒肉、干煎黄花鱼、菠菜烹虾段及辣子鸡丁。
主食包括大米饭与高粱米饭。
小白菜汤是一道菜品,以小白菜为主要原料烹制而成,保留了小白菜的鲜美与营养,汤汁清澈,口感清爽,是家常餐桌上的常见选择。
次日凌晨,列车途经皇姑屯遇日军预埋炸药受损,张作霖受伤,送抵沈阳后当日逝世。这顿饭,成为了张作霖生命中的最后一餐。
